意识一词,最早听到的莫过于在小时候学习政治的时候见到过的名词。严格来说,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根据有关定义,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听起来的确够抽象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可能会有许多解释。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意识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平时我们有无学习意识,就看你平时在看啥、想啥?看到一件东西,总是想它的来龙去脉,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走到哪里学到哪里,长到老学到老,这都是学习意识的存在。你从来不看啥、不想啥,可能你也就没有这个学习意识了。
称提高安全意识,看起来是虚幻的、缥缈的,但实际上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或生活必须安全的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各种各样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
做教练员工作,提高学员安全意识,我们天天喊、日日说。你喊你的,我听我的。反正安全意识与发工资没有关系。但时间久了,一句名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总会来到你面前。当然更重要的是学员的安全意识。学员学车的时候,可能看不出,对你没有什么成见(当然更多的是不敢有成见)。但一出校门,一上车你教给学员内容中的安全意识会原形毕露、立竿见影。
不论是教练员,还是正在驾车的每一个人,我们在出车前总是要检查车辆。这对每一个驾车的人来说,都能共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次没有检查,带有偶然性,但经常不检查,那就是安全意识问题。还有,就是检查的深度。检查可能有些人都做,但许多人形式主义严重。当你驾车突然发现丢了一个轮胎的时候,肯定你检查的力度不够。这是安全意识不够的问题。现在的安全检查,尤其是上级安全检查,大多是形式主义严重,所以才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应付。在驾考时也有类似现象。有些考生,回头看敷衍了事,警察说安全意识不够得扣分,为了提高安全意识这才有了回头看的时间问题。但时间够了,也不一定具有安全意识。但即使你回头的时间足够,没有主动认真的去回头观察,仍然存在安全意识问题。
在教学中,谈注重安全意识的地方很多。我们教练员讲解上下车动作的时候、频次很多。有无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可谓大有学问。上车、下车得有顺序,为什么?其实就是安全意识问题。因为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只有这个上下车顺序才能保证安全,否则会出安全问题。这就是教学中的安全意识问题。如果没有安全意识问题,何不直接从车上跳下来?省得教来教去的不够麻烦的。
转自:山东交通学院高级工程师 刘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