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称,济南告别首堵,退居第二。2018年01月19日,高德地图又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不幸的是济南市又恢复到全国首堵。几度首堵,可谓坐定了全国堵城之最。
与之相反的是,济南市2017年刚刚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如果较真的话,就凭全国首堵,这个全国文明城市也得受影响。偶尔首堵一下,也倒无妨。但经常性全国首堵,可能要妨碍城市文明了。因此,不得不考虑全国首堵之源。
在全国首堵公布之前的2018年01月11日,济南市就缓解济南拥堵曾经召开过人大建议面复会。但基本停留在交通设施改善层面上进行整治。2018年01月02日央广网《2017年济南交通拥堵态势稳中趋缓 今年济南主次干道全面禁停》称,为了缓解济南交通拥堵情况,2017年济南对路网组织进行优化,同时以创城为载体,掀起交通秩序整治高潮。如果再向前推进,济南市逐年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请来了许多专家学者把脉济南市的交通情况。在此,作者谈点拙见,供参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根源和量变到质变过程。今天荣登全国首堵,同样并非易事。从致因上看,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再加上时间因素,是导致今天首堵局面的根本原因。
一、主观因素
尽管从形式上看,我们每年都在努力改善交通情况。但彻底整治的力度远远不够。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无疑是全省的中心。但出济南看看,许多不如济南的城市(如合肥、长沙、郑州等)都赶在了济南的前列。交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交通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实力的晴雨表。它不以人的意志或长官意志变化而变化。你不认真对待它,它会直接“打脸”给你看。
二、客观因素
济南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古时候,引来无数名士来济南。主要在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好景色,然而,曾经的地理优势不得不说成为今天经济发展的劣势。从客观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三道屏障”是济南市首堵的先天客观原因
济南北临黄河,南靠泰山山脉,地势均高于济南城区。且胶济铁路“拦腰”一斩,形成了济南在地理上“背山面水一铁路”的三断天然屏障。相当于“三板斧”斩断了济南市城区南北方向的通畅,是今天济南市首堵的先天地理因素。一方面构成了南北方向不可能有较大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胶济铁路的南北阻断,破坏了南北方向的生态交通。尽管建国后形成了三大南北主干线(纬十二路,大纬二路和历山路),前几年又增加了顺河高架桥(共四条主干线),但仍改变不了固有的生态交通,即远远不能与东西主干线(经十路和北园大街)的交通需求及功能相匹配。同时,上述先天缺陷也使得交通“微循环”难以形成。因此,三断南北屏障及衍生的纵横主干线交通需求功能失调与交通微循环失效是济南市交通首堵的先天客观原因。
2.“哑铃式”城市发展是造成济南市首堵的后天客观原因
济南市尽管发展速度不容乐观,但阻挡不了全国性的同步跟进发展。济南市的“背山面水”地理特征,决定了济南市东西方向的发展与延伸。济南城区本来东西扁长,但济南东部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近几年经十路住房的无限扩张和济南西部以高铁为纽带的西城住房开发,形成了济南市“哑铃式”城市发展格局。正是这一格局,使得东西交通流量,在原来东西交通流量偏大的基础上叠加成超大交通流量需求。作者曾在高峰时期在经十东路东绕城高速至燕山立交段驾车,时间达一个半小时。
3.东西交通要塞是济南市首堵的外部客观原因
济南自古以来成为军事要塞,主要是南北方向。但京福高速和高铁的通畅,使得济南市在南北方向不再成为交通要塞。从济南市外部交通环境看,国道309和省道220,以及省会城市地位,构成了济南市东西方向普通道路的交通要塞地位。这种局面进一步叠加了济南市城区东西方向的交通流量,形成了济南市城区东西方向的特大交通流量道路现状。
4.高架桥缺陷是造成济南市首堵的设计客观原因
高架桥交通体系与地面交通体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交通体系。究竟高架桥交通体系在整个济南市交通体系设计中处于何种地位,当初规划不得而知。但目前这种设计与济南市整体交通需求背道而驰(应优先考虑东西方向交通流量)。与济南市东西方向的特大交通需求,必须匹配特大通行量的道路,方能合理科学。然而,目前作为弥补济南市地面交通体系功能不足的高架桥交通体系,却呈现出东西方向劣于南北方向的设计原则。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三、归纳总结
济南市成为全国首堵,并非“一日之寒”。“背山面水”,是地理根源。胶济铁路“拦腰一断”使纵横主干线交通生态失衡,尤其是破坏了交通微循环;城区扁长,加上“哑铃式”城市发展;交通要塞;高架桥设计错位等,是导致目前成为全国首堵的客观原因。没有针对上述现状施加科学合理的交通治理,是造成首堵的主观原因。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转自:刘俊利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