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盼望学时对接。似乎学时对接就像大救星一样,一接就灵。究竟学时对接与否,会引发哪些影响?下面根据以往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如下判断:
一、学时对接,并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
经查,之所以目前学时对接迟迟未到,主要依据在2017年4月的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下发《2017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方案》提出“对条件成熟的地方,由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驾驶培训系统和公安考试系统对接试点,实现培训和考试信息共享”。
这种以“条件成熟”作为学时对接前提条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部门衔接问题,实际上与2015年12月国办发(2015)88号等系列文件相悖的。国办发(2015)88号提出“实现驾驶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确保培训与考试有效衔接”;2016年1月28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16)50号) 提出“2016年12月31日前,各省级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与全国驾驶培训数据交换与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实现数据有效传送”。可以看出,学时对接是在2016年改革项目部署中启动的。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然而,目前改革日程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根据国办发(2015)88号,2017年是改革深化年,2018年是改革总结年。全国学时对接尚未开始,改革如何深化,改革又如何总结?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国家再三提出,难道说三年改革完毕后再学时对接?
实际上,从驾考改革角度看,自主约考与学时对接只有同步进行,自主约考改革才有实际意义。根据2017年2月17日目“驾考改革促进服务管理全面提档升级”一文称,“网上自主报考已在31个省份330个城市开通应用,已有8149.8万人网上约考。上海、南京、呼和浩特等227个城市群众通过互联网预约考试的比例达到100%,全部实现网上自主报考”。但这种自主约考改革是否符合国办发(2015)88号要求的“保障考试公开公平公正”具有很大的质疑。是否有“扬汤止沸”之嫌?因为,有些学员自从实施自主约考后,不再按照大纲学习而直接报考。有的人按照学时规定培训结束后报考,有的人没有按照大纲要求直接报考,是否为公平?
二、学时对接的积极意义
学时对接,对于大多数地区或驾校,尤其是对规范规模驾校,无疑将有积极意义。因为,从技术和行政手段上的再一次提升依法培训,无疑是一次驾校提升或改变命运的契机。这些依靠依法培训成长起来的驾校,通过近期的学时断接,已经深刻尝尽了非法培训秩序所带来的苦果。再一次事实证明,非法培训不可取。因此,期盼依法培训的呼声异常高涨。从根本上已经深刻认识到规范培训的重要意义。相信许多驾校在未来的培训中,能以此为契机,配合管理部门做好规范培训,维护好来之不易的有序市场。
三、学时对接的消极意义
但也有一种情况,在市场意识或依法培训意识薄弱的地区或驾校,学时对接其实就是负担或障碍。因此,这样的地区,有无规范培训的意识成为实施学时对接的决定因素。因为,没有规范培训的意识,一是当下可能难以对接,其次是即使对接了,可能与当初加装培训计时设备一样认为多此一举。毕竟国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力超乎想象。
四、对学时对接也不要抱有过大的期望
“有病乱求医”,“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是目前许多驾校在市场绝望中对学时对接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的产生,实际上是对市场或生存的绝望。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其次才是环境。这种对学时对接的过于期望实际上是生存发展压力的宣泄,也是对生存发展期望的转移或转嫁。学时对接仅是一个市场发展中的一项改革措施而已。因此,学时对接与否,我们应该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后果。做好自己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目前生存发展之路。
转自:刘俊利
|